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剧产业化: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言之有范 2023-04-03


导语
11月20日开始,《歌剧魅影》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连续上演64场。在距离该剧首演29年后,北京的观众终于能在家门口欣赏到这部“一生不可错过的经典”。从2014年开始,随着电影、电视剧、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与饱和度日益提高,中国的音乐剧市场正在迎来发展的机遇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可能比电影还赚钱的音乐剧

欧美日韩等国,音乐剧市场早已步入成熟期,其占比已达到整个演出市场的80%,音乐剧产业已形成完整生态;在中国,音乐剧市场逐渐起步、厚积薄发、潜力巨大。2013年,中国音乐剧票房收入约为2.34亿元,不到日本市场的5%,但音乐剧品类的增速却达到了21.7%,是现场演出品类中增长最快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音乐剧产业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最重要的是要看到音乐剧产业的“长尾效应”。

在相对“小众”的音乐剧世界,我们最不该忽视的便是其市场的“长尾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剧的“长尾效应”是电影市场无法比拟的,音乐剧所蕴藏的票房潜力依然有着绝对优势。音乐剧《猫》已经风靡世界舞台31年,在26个国家、300多座城市上演,获得28亿美元票房纪录;此次降临北京的《歌剧魅影》更是以精彩的音乐、浪漫的剧情、完美的舞蹈,成为音乐剧中永恒的佳作,至今已经在全世界27个国家的145个城市上演了超过74000多场,累计票房约56亿美元;音乐剧《狮子王》则达到了67亿美元。因此,仅就单纯从票房而言,顶级音乐剧的票房收入远超电影市场。



此外,现今几部西方著名音乐剧的惊人票房还告诉我们,一旦一部音乐剧经受住市场考验,成功达到收支平衡点产生收益,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现金流。因为音乐剧的主要盈利渠道是票房收入,而保证票房收入的途径就是长档期的演出,确保单场收入高于单场运营成本,用这部分差额回收前期制作成本。由此可见,音乐剧是个时间换空间的生意,在运营模式上如何颠覆传统,延长音乐剧演出的生命周期,已经成为企业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如何制作一部“好”的音乐剧。

音乐剧演出是一场盛大的“嘉年华”

成功的音乐剧需要“软硬兼施”,即软件和硬件的合力打造。

首先,剧场设计。事实上,此前《歌剧魅影》已经到访过上海,掀起了不小的热潮,此次降临北京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剧场的大幅改造。但是,北京大多数剧院还是以匹配德式歌剧为目的建设,不适合音乐剧演出,因为音乐剧强调和观众的高度互动,表演区会靠前。因此,当一个城市连适合音乐剧演出的场馆都找不到时,和国外成熟市场一样,拥有成熟的音乐剧剧院群落无疑是一个奢望。

其次,音乐剧人才。根据我们在上文中谈到的“长尾效应”来说,音乐剧一定不是赚快钱的行业,因此十分缺乏踏实、专业的人才。同时,对演员的要求也是比较严苛的。职业的音乐剧演员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演技、歌技、舞技和舞台掌控能力,同时还需要有“情怀”,表现为对舞台的真正热爱,这样才能抵抗音乐剧演出“严苛”的身体需要:按照国际标准,一部音乐剧每周上演八场,尤其是周末有下五场和晚场,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很难胜任音乐剧演员这个职业。



第三,音乐剧目本身。以《歌剧魅影》为例,这个阴郁凄恻的哥特故事通常只会受少数人的青睐,然而《歌剧魅影》却高烧不退。这也许是迷人的原著故事与音乐剧天才以及舞台怪杰混合达到的最大魅力值体现。作为一部“长演不衰”的音乐剧经典,《歌剧魅影》中包含的并不仅仅是优秀的故事与动听的唱段,其中的男主角“魅影”也成为了一个个性鲜明、让人同情的悲剧性人物。因此,情节曲折的故事、震撼人心的音乐是一部好音乐剧的必备前提。

有多少人会看音乐剧?

目前来说,音乐剧对一部分人还是“阳春白雪”。首要原因似乎是观众还没准备好和学会如何接受它。在英美,看演出是生活的一部分,高票价并非阻碍观众进入剧院的唯一障碍。在英国《歌剧魅影》的现场,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可能已经看了不下十次,却打算继续看下去。

在中国,制作音乐剧通常有3种方式:引进音乐剧,比如英文版的《巴黎圣母院》;将国际知名的作品用中文改编,比如《妈妈咪呀》和《猫》;原创音乐剧。目前,这3种方式都面临着困难。原版引进的音乐剧成本高昂,观众有语言障碍。这样的音乐剧通常票价比较高,观众也不喜欢一边看字幕,一边看演出。

国外音乐剧的本土化同样面临着高票价的挑战。为了保持水准,中文版《妈妈咪呀》的制作费高达600万美元,与百老汇的原版不相上下。《卫报》称,本土化的经典音乐剧的确吸引了更多中国观众,但是,人们对中文版音乐剧票价的心理定位比原版引进的音乐剧低很多。此外,翻译过来的音乐剧能否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鸿沟,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目前,国内的音乐剧观众主要为一些具有良好教育背景、收入较高或者音乐剧专业爱好人群,大众普及性还较低,特别在二、三线城市观众对音乐剧了解更少,缺少观演体验。以北京为例,2013年对北京演出消费者调研发现,观众对音乐剧的观演意愿有所提升,但仍较低,仅有10.6%的观众期望观看音乐剧。

总而言之,音乐剧演出是一门有一定门槛的生意,其是否高度产业化有三个衡量标准:能否长期驻演实现常规化演出,培养观众的品牌忠诚度;能否巡演团和驻演团并行,大规模运作;能否以音乐剧为引擎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有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向百老汇学习:

首先,成熟的音乐剧应该是一种商业剧,有成熟的运作模式。音乐剧从来就不是为纯粹的艺术而生,它的前期投资非常大,更像是一部大片。


其次,将观众放在第一位。以《四十二街》为例,来中国巡演之前,演出公司的工作人员便做起了观众调查,凡回答问卷的观众都会获赠一杯咖啡,还有机会在抽奖活动中得到更大的奖励。



最后,整合营销。美国校园音乐剧《歌舞青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褪去典雅的外衣,用流行的元素来演绎,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种整合营销不但扩大了影响力,也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希望有一天,中国的音乐剧也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出属于我们的金色光芒。

责任编辑:郭丛笑、赵瑞熙
校对:吴亚丽

相关文章推荐:
言之有范
回复数字“1”,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政策盘点、电视、动漫、电影、演艺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2”,查看《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之出版、艺术品、数字音乐、游戏、移动APP等产业盘点。

回复数字“3”,查看《“十二五”收官年》(1-4)。

回复数字“4”,查看《“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应做好顶层设计》。

回复数字“5”,查看《2015羊年特辑》之《九问春晚》。

回复数字“6”,查看视频《老范开讲》(1-3)。

回复数字“7”,查看专题《编制规划思考》。

回复数字“8”,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上)》。

回复数字“9”,查看《乡村调研系列(下)》。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动动手分享吧!
如果您有私家收藏,欢迎投稿共赏!
合作交流邮箱:
yanzhiyoufan@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